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田辉玉(右二)和学生一起参观荆楚纺织非遗馆。(武汉纺织大学供图)
2021年下半年,武汉纺织大学(简称纺大)第二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愿景——建设“美好纺大”,从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等5个维度,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过去,“美好纺大”建设得如何?在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专访了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田辉玉。
田辉玉说,建设美好纺大,是武汉纺织大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责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行业服务面向的客观需要,是赓续大学文化传统的逻辑使然。
“学术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田辉玉表示。武汉纺织大学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也是省属唯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创新型高校,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日新月异的校园环境,师生们有目共睹。”田辉玉介绍,今年上半年,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技馆揭牌,从纺织缘、传统纺织、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未来纺织等6个板块,展现纺织的历史、科技及文化。纺织品在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军工国防等领域的应用精彩纷呈,“月面国旗”“火星着陆器”等重大科研成果令人惊叹。
“纺织科技馆作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科技馆参观访问。”田辉玉说,近几年,学校加大建设投入,体育馆已经落成,新的研究生公寓也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校友李建全以个人名义捐款一千万美元捐建的建全大楼也已经奠基。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我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武汉市正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作为我省一所特色鲜明、实力突出的高校,如何在先行区建设中体现更多的担当?
田辉玉说,近两年,纺大进行了学科布局调整,打造纺织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纺织装备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智慧管理与效益制造四大学科群,并在四大学科群的基础上,成立了五大学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抓前沿、上水平、入主流、显特色’的科学技术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全校科技工作人员坚持‘四个面向’,做‘前沿科研’、做‘真科研’、做‘落地科研’、做‘团队科研’。”田辉玉介绍,学校鼓励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通过学科群对接产业群,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为服务国家建设与湖北地方经济、纺织行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近三年,该校共选派80余位教师作为“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成员,深入地方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指导,搭建学校与地方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学校先后与荆州、天门、仙桃、黄梅、江夏区、秭归等10余个地方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前不久,学校徐卫林院士团队与稳健医疗共同研发的人造血管项目正式在江夏落地。该项目力争三年内,围绕人造血管“卡脖子”工程开展技术攻关,建设标准化研发及生产基地,打破人造血管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人造血管实现“江夏造”指日可待。
谈及人才引进工作,田辉玉透露,此前,纺大的青年教师在纺大锻炼一段时间后就会向层次更高的学校流动,现在有很多双一流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也会主动加盟纺大。
学校连续2年人才引进经费预算达1亿元,大多数都用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022年,学校引进人才140人,引才人数创历史新高。
“让人才成就事业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用好人才是对人才最好的关爱。”田辉玉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构建人才“引、育、用、留”生态链,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速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充分的发挥人才在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行政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中的引领作用。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人才引进工作为学科发展、学生培养注入了强大动力。以“挑战杯”赛事为例,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纺大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推报的《月面国旗研制技术及衍生功能化制品的开发》项目斩获特等奖。今年,在湖北省“挑战杯”决赛中又取得新突破,斩获特等奖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实现学校在“挑战杯”国赛中6项作品满额参赛,成绩位列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名,人才教育培训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