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螽斯终究长啥样?小小的一只虫,在我国古人眼中蕴含着怎样的特别文明符号?袁枚的《随园诗话》里,产生在瞻园里的一场“蚂蚁大战”又是多么奇特的故事?
近来,坐落瞻园内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新展“对话天然——探究园林里的昆虫国际”展开,让观众踏上一场天然奇趣与民间传统文明相融的共同之旅。
本次展览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是承办方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初次测验推出“儿童友爱”的天然类立异展览。
走进展厅,散在丛丛绿植中的几个通明箱子,引起了小朋友的留意。“藏在叶子下面的这是什么虫子?怎样长得那么大。”孩子们围着箱子窃窃私语地讨论着。
蝈蝈称得上鸣虫界的“大个子”,但是在天然界有种鸣虫体型却比蝈蝈还要大上许多,它便是我国现在已知最大的螽斯科昆虫——巨拟叶螽。
当观众听到巨拟叶螽的叫声时,几乎不相信这样的声响居然发自一只虫子,策展人徐丁介绍道:“巨拟叶螽叫声赋有旋律,并且依据所在环境还会产生节奏上的改变,听起来恰似鸟鸣一般婉转动听。”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文博组织的近三百件标本、活体、工艺品及文物,经过“识虫”“寻虫”“戏虫”“探虫”四个单元,生动展现本地昆虫的多样性,让观众感触江南园林中“诗意栖居”的文明美学,充沛论述“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生态理念,促进少年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
“这是一场专为孩子们策划的展览。”徐丁和记者说,“咱们将整个展览的视觉中心下移,更适合孩子们的身高。此外,展览中规划了许多互动的环节,包含‘听虫声’‘昆虫滚轮’等设置。”
展览将陈设规模延伸至瞻园园林进行全域展现,让孩子们可以走进瞻园园林进行实地探究,足够体现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园合璧”的特色。“咱们在园林中设置了许多活虫的生态箱,还有16个仿真‘昆虫国际’玻璃罩,等着孩子们挨个去探究发现。”徐丁说。
“我找了良久才找到叶,它和树叶一个色彩,几乎完美隐身了!”夫子庙小学四年级学生侯博弢在展览中找到了被称为“会走路的树叶”的叶后开心肠说,这场展览让自己大开眼界。
在展厅中,观众还可以观赏到东晋时期的蝉纹金铛、明朝的玉蝉、齐白石的草虫册页等含有昆虫的文物,小小的虫子蕴含了怎样的特别文明符号?
昆虫可拿来表达爱意、引发人们对生命的考虑,一起也可以是品德高尚的标志。从古至今,在许多器物或书画中都能找到昆虫的身影。蝴蝶因与“福”“耋”谐音,被视为夸姣的标志,调配折枝莲、花朵、瓜果等图画,被称作“蝶恋花”或“瓜瓞绵绵”;蜜蜂则常和“马”“猴”做组合,涵义“立刻封侯”……这是独归于我国人的审美情味。
在我国民间传统文明中,蝉也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它是铸刻在青铜、玉器之上的纹饰,是佩带的玉器,也是书画文章的创造体裁。徐丁介绍,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蝉比方成高尚的正人。“咱们我们常常在书画著作或者是诗词中看到蝉,这寄托了作者关于人生境地的追求和神往。”
此外,由于蝉能在土中蛰伏,又能出土羽化,所以古人皆以蝉的羽化比方人能重生,然后常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明朝的蝈蝈罐、清代的葫芦玳瑁蟋蟀桶、民国时期的黄铜蛐蛐罐……一组“养虫东西”,意趣十足。其实,在我国唐代就有以鸣虫为宠物的记载,从而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虫趣”和丰厚的“虫文明”。
在古人看来,虫鸣是医治失眠的良药,乃至专门养鸣虫来赏识它的叫声。唐玄宗时期的后宫就盛行听虫鸣。
昆虫在我国文人的审美兴趣下被用来抒情情怀、表达幻想,留下了很多妇孺皆知、野趣横生的著作。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记载了曾在瞻园产生的一场“蚂蚁之战”。袁枚的老友安徽布政使陈德荣在瞻园看见台阶下有一群蚂蚁打架,便用扇子扇风把它们分隔。他幻想着在蚂蚁王国里,两军交兵之际忽然起了沙尘暴。假如蚂蚁也有史官,将怎么记载今日的战事呢?或许人类国际也和这蚂蚁相同,有“仙人”在天上远远地凝视这一切。
带有虫字旁的字,八成与虫有关,比方蛾、萤、蚕、蝈……但是,不少小朋友一向疑问,蠢、虹这些字为啥也是虫字旁呢?展览中便可找到答案。
本来蠢是指春天的昆虫慢慢地匍匐,后来延伸为愚笨;在古人眼中,彩虹是十分奇幻的现象,让人难以了解,所以把彩虹视为某种活物。
昆虫入诗、成语说虫、字里有虫……“展览可说是一个昆虫‘文明’展,从昆虫自身动身,带领观众去探究昆虫背面的常识和民间传统文明。”徐丁说,展览中的文物和书画著作,都是依照不同的昆虫品种来陈设,观众可以正常的看到不一起期人类关于同一种昆虫不相同的体现形式。
进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需购买门票,30元/人,展览将展至10月13日。